查看原文
其他

或能彻底改变经济的机械造物:人形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

FII 福田产投
2024-10-09


前不久,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特斯拉将在今年9月30日举办的AI Day上,推出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中译“擎天柱”,与《变形金刚》中汽车人领袖同名),以此证明“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而且是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释放出强烈信号,机器人概念股集体爆发。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整个7月,机器人板块涨幅达到10%,成为近期市场中最具价值的概念之一。可以说,“硅谷钢铁侠”拉开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加速的序幕


最具“可能性”的机器人

与众多影视作品所描绘形象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非常未来”的概念。早在15世纪,达·芬奇就已经提出了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并绘制了相关图纸。直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成功,现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WABOT-1与其后续型号WABOT-2

相比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话机器人、“像机器大于像人”的各类功能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广义的机器人概念中,始终是最受大众关注与期待,且最具“可能性”的形态。


从底层逻辑上讲,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类人形态”。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沈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人形机器人是大势所趋。在众多应用场景中,人们对机器人以类人形态来替代人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因为人形机器人的类人操作可以解决很多复杂场景下的实际问题。


与人类一样具有躯干、头部、两条手臂和两条腿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作为生物力学、人类行为模式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工具,还能够凭借其类人形态更好地实现与人造工具及环境的交互,完成更多样、更复杂也更细致的任务。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我们完全有理由去相信,随着智能化拟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钢筋铁骨”的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社会中泛用性最强的重要工具,代替人类本身完成几乎一切类型的任务。就如埃隆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所期待的那样——取代大多数危险、重复和无聊的任务,从而彻底地改变经济



进化中的“未来市场刚需”

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影响,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宽。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在《全球发展报告》中指出: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全球范围内将有8500万个工作岗位将被机器替代。而人形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升级形态,在代替工作岗位的各类“机器”中将占据主要位置。


较为初级的人形机器人应用:老人/儿童陪伴机器人

此外,在社会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影响下,以机器人作为劳动力补充的趋势将愈发明显。理论上,“应用场景无限”的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刚需。


迎来广阔市场前景与想象空间的同时,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形态和性能也在持续进化。曾经电机导线满身、行动笨拙迟缓的“傻大个”,越来越有“人”的样子了。


波士顿动力研发的Atlas机器人,自初代机2014年面世起,就不断刷新人形机器人模拟人类行动能力的上限。从行走、搬运、奔跑,到跨越障碍、在冲撞中保持平衡,甚至是三级跳、后空翻,都在这个体重75kg的“机械造物”身上实现了完美复刻。


立定跳远的Atlas

仿真拟人化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成果更是堪称“可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高仿真机器人与真人演员同台演出成为了陕西馆的亮点。演出中,“唐明皇”和“杨贵妃”两台高仿真娱乐用机器人,能够与演员同步做出转身、举手、说话、眨眼等动作,令游客感到真假难辨。


到2018年,高仿真人形机器人走下舞台,实现了“面对面的瞒天过海”。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伦敦的一家酒吧里,直到机器人照“剧本”安排发生故障,周围的顾客才发觉刚刚参与聊天的“弗瑞德”是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弗瑞德”与原型演员特乔伊·纽维尔

自WABOT-1面世至今,尽管人形机器人在行为拟人化、外观拟人化、智能化等方向上接连取得突破,但其发展速度却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


波士顿动力旗下的Atlas完成“三级跳”动作已经是4年前的事情了,外观上几乎能够以假乱真的高仿真人形机器人更是用了十余年都没能真正地“走出一步”。人形机器人成熟并商业化应用的未来,似乎变成了地平线一般的存在——看得见、也能靠近,却无法真正抵达



“更进一步”的关卡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领域会出现这种“技术越发展、进步越缓慢”的情况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打个比方,“从85分到95分要比从60分到85分难得多”。


人形机器人发展虽然已近50年,但从商业化角度看,整个领域尚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技术攻关层面“先易后难”的自然趋势,也使得当今人形机器人领域内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几乎都是多元复杂且尖端的。


一般来说,人形机器人主要由传动、伺服、动力及热管理、控制、多模态交互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背后都包含着不止一个工业领域内的重要分支学科。因而打造更优越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了极其考验企业研发实力与技术整合能力的难题。



从元器件角度考虑,我们则会发现,人形机器人超长的产业链与核心器件成本占比过高的客观条件,也都为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带来了技术攻关以外的挑战。


能源与算力,同样是其进一步发展成熟道路上的关卡。除了最基本的供电功能之外,人形机器人还要考虑到电池的配重问题以保证身体的平衡,并且电池体积不能过大。毕竟“肚里能撑船、肩上能跑马”的体型,显然对应用场景的适应性较低。


目前形态最优的解决方案——“电池背包”仍会对机器人的通过性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在摩尔定律逐渐失效的今天,人形机器人算力的进一步提升越来越依赖超级计算机、神经网络等大多数公司“玩不起”的工具和技术手段。


幸运的是,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诸多关卡和阻碍,但这些问题影响的只是发展速度,并不足以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继续发展下去。


无论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技术体系中的某个问题实现突破,还是如波士顿动力、特斯拉这样的业内先锋企业、明星科技企业再有重大动作,都将切实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带动人机交互进入新时代。换个角度来看,更加稳健、“步步为营”的发展,或许在未来能够给世界带来一个更为理想的人形智能机器人产业



RECOMMEND
推荐阅读

☞ Data Fabrics:企业摆脱数据痛点的一剂良药

☞ 突破传统药物治疗瓶颈,数字疗法赛道前景几何?

☞ RPA数字员工:驱动企业持续降本增效的数智核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田产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